找到相关内容3752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五浊恶世浅释

    岁,直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,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,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,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,是为劫浊。   2.见浊:正法、像法灭尽后,末法时代的众生,知见不正,邪见增盛,不知修行善道,是为见浊。   3.烦恼浊:众生追逐五欲六尘,引生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,是为烦恼浊。   4.众生浊:众生因为知见不正,烦恼覆心,因此不知孝顺父母,不懂修善去恶,不畏恶业果报,以致福报渐衰,...

    无心

    |五浊|五浊恶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2134364957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,就是法身充满虚空宇宙,又说六方有恒河沙诸佛那么多,弥陀法身已经塞满整个虚空法界,那么六方恒河沙数诸佛,坐在何处?岂非无容身之处吗?

    能空我见,空我执,即能逐渐入佛见,所以,在学佛的历程,应转凡夫知见入佛知见,这是转凡入圣的根本关键所在。   梵网经云:“转一切见入佛见,佛见入一切见。”   法身与法身是...之法身充满虚空,亦复如是!   法身是解脱甚深之境,与般若性空正等相应,非凡情所能揣测得知,已超乎时度空间,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一落入知见即成障道。   法身之德,大之无外,小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550712552.html
  • 境不缚人人自缚

    ‘实有’,不存在什么是非垢净,也非故意来束缚人的思想。只不过是人偏偏妄自执著算计,要按自己的意思做出若干种解释,起若干种知见,又生若干种爱畏喜恨之心。只要能悟到一切事物本来没有种种分别,分别知见不过是...承载一切……所有的这些,怎么会累?怎么会烦恼?又怎么会被外境束缚?  只有聪明一世的人,心中时刻会生出种种分别、计较、知见以及执著,并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,自己无比的精明。然而,这样做只会使那心灵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4145564.html
  • 说 法

    说 法  /明法比丘  听闻“佛法”之后,有机会就要说法,说法是跟人分享法、法味、法喜,并了解自己知见佛法的程度,也听听别人的回馈。透过互动,可洗炼自己的知见,也增长对法的威力的见识及信根。能说五蕴等,令生厌、离欲、灭尽、寂静法者,可称为“法师”(dhammakathika)(《杂阿含经》第26经)。  佛陀自己觉悟之后,就对五比丘说法转法轮。佛陀也鼓励已证悟的比丘说法、布教,“诸比丘!去游行!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1150318.html
  • 论“知之一字众妙之门”

    无情;执翠竹为法身,则法身同于草木;以见闻觉知为佛性,则真性菩提成为凡夫的颠倒知见了!当知法身无象,藉翠竹以威形;般若无知,对黄花而显相。非这黄花、翠竹就是般若、法身。佛真法身犹如虚空,不生不灭,隐物现形如水中月,若迷头认影,郎当面错过了。  气楞严经’中说:“知见立知,即妩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。“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,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”。这就说明灵知真见绝诸情见,若有所重所依,一念知见存于...

    常 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365732.html
  • 问:什么叫五浊恶世?

    越来越浇薄,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,直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,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,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,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,是为劫浊。 2.见浊:正法、像法灭尽后,末法时代的众生,知见不正,邪见增盛,不知修行善道,是为见浊。 3.烦恼浊:众生追逐五欲六尘,引生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,是为烦恼浊。 4.众生浊:众生因为知见不正,烦恼覆心,因此不知孝顺父母,不懂修善去恶,不畏恶业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09385077408.html
  • 感应与相应之别

    顶礼膜拜后,仍旧退回原处,一语不发;此行径几乎是灵山会上佛陀传迦叶尊者“拈花微笑”那一幕的重演,故真正相应更是无法向人宣说。        以佛法知见,前人的体验启人信心即可,自我标榜、强调自身的...

    诺那·华藏精舍

    |感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115647663.html
  • 为什么我们要受更深更大的苦才能知苦

    ·四圣行品》中明敕;“一切尽入苦谛”,就是要我们随时把觉性提起,把这一切“小病、小痛、小悲、小恼”, 自觉地提升到“苦圣谛”的高度上来,如是方名“知苦”。如是方能念念开佛知见,不开众生知见;如是...

    黄胜常

    |苦|因果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815484512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在报纸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恶,破坏佛教的名誉,怎么办?

    我说没有关系也幸免不了。谈到被害人吃亏上当,那只怪她自己糊涂,‘蛇服化(叫化子)子弄’,也不能完全责怪对方,如果她的知见正确,何致如此! 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初机学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91711651.html
  • 范古农答:初禅初发之相如何。

    六善心生,七知见明了,八无累解脱,九境界现前,十心调柔软,此为初动触相。如是或经一日,或经十日,或一月四月,如是一年,复有余触次第而发,所谓八触,一动,二痒,三凉,四暖,五轻,六重,七涩,八滑,复有八...

    范古农

    |范古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032412732.html